财联社11月2日讯(记者 夏淑媛) 10月30日,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,财联社主办,财联社政经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财联社金融ESG论坛在京圆满举办。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、学术界、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的众多代表,各方围绕ESG发展深入交流,分享了一系列前沿解决方案与成功实践,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。
在本次论坛上,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联合财联社正式发布《ESG数据资产化:风险与治理白皮书(2025)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,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数据资产化释放ESG价值,为中小企业融资、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。

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联合财联社共同发布《ESG数据资产化:风险与治理白皮书(2025)》
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总监周京表示,在当前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,数据已成为像土地、资金、技术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。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推进,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在发生变化。在这两大趋势的交汇点,ESG数据的价值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——它不再只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形式化内容,而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投资价值的关键指标,以及解决绿色金融中价值衡量与风险评估问题的关键。
周京介绍,《白皮书》主要指出ESG数据资产化面临的核心矛盾。
一方面,将分散的ESG数据转化为可交易、可融资的数字资产,将为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,有效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;另一方面,数据质量差、安全风险、法规不完善等问题仍制约着ESG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,甚至可能引发“洗绿”风险。
围绕“价值量化”和“可信流通”两大核心问题,《白皮书》从多个维度展开研究。
在借鉴国际规则方面,通过梳理分析主流ESG披露框架,为中国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契合本土实际的ESG体系提供参考;在技术应用与风险层面,重点剖析区块链、隐私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赋能ESG数据的可信存证、安全共享与动态估值,并对其潜在风险进行评估;在协同治理体系构建层面,提出政府、市场、社会与企业多方联动的治理框架,借助法规约束、标准引导与企业内控共同筑牢信任基础。
“ESG数据已不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口号,而是影响企业融资成本和长期价值的核心变量。其核心的经济意义在于将可持续发展内化为企业运营的基石,并通过多重机制重塑资本市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逻辑。”周京表示。
同时,周京指出,ESG数据资产化在释放价值的同时,也面临多维度风险,这些风险主要由四大类挑战构成,需通过多层次治理实现“安全与发展”的动态平衡。
第一类是数据质量风险,这也是最常遇到的核心问题,比如企业“漂绿”造假、数据不准,以及低价值密度数据;第二类是技术安全风险,比如算法偏见、系统脆弱、用户隐私泄露,会直接威胁到系统和数据安全;第三类是合规法律风险,比如数据产权争议、知识产权纠纷、数据处理或跨境流动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等;第四类是市场应用风险,比如信息不对称、估值模型失效,最后可能造成资源浪费、错配等问题。
此外,《白皮书》提出多层次治理框架,国家层面设跨部门数据治理委员会、完善法规;行业层面定统一标准、建自律机制;企业层面设首席数据官、强化内控。同时,依托监管科技实现动态监测,通过智能化监测识别“漂绿”行为并及时预警,保障市场健康运行。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