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快讯 > 宏观要闻 > 正文

“金融科技第一股”金融壹账通私有化计划今日生效 背后折射股价低迷、业务结构单一困局

2025-11-19 来源:财联社
宽屏阅读 字体大小: T | T

财联社11月19日讯(记者 曹韵仪)历时八个月,被誉为“金融科技第一股”的金融壹账通私有化尘埃落定。今日,该机构私有化计划正式生效,成为2025年又一家从海外资本市场“转身”的中概股企业。

此前,根据金融壹账通与收购方铂煜有限公司发布的联合公告,金融壹账通私有化计划已于11月14日获开曼群岛大法院批准,该计划预期于11月19日,即今日正式生效。金融壹帐通股份将于11月21日下午4时起自联交所撤销上市,美国存托股在纽交所的永久停牌预计同日生效,最终退市程序将于12月1日完成。

对此,财联社记者今日联系金融壹帐通,该机构相关人士表示,目前公司私有化还在进行之中,根据相关法规,所有对外披露内容均以SEC网站和交易所公告为准。

多位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金融壹帐通退市的本质是中概股金融科技企业在业绩压力、业务结构瓶颈与海外监管环境变化下的战略调整,背后也折射出中概股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策略调整趋势。

股价长期低迷为主因,私有化背后有业绩困局

公告显示,金融壹账通私有化要约价格为每股2.068港元(约合7.976美元/ADS),较公告前股价呈现显著溢价。然而,这难掩金融壹帐通自2019年上市以来的股价持续低迷表现。

8月,金融壹帐通发布的最后一份财报显示,2025年上半年,金融壹账通持续经营业务收入8.01亿元,毛利率26.1%。虽然保险解决方案交易量增长带动运营支持服务收入同比提升16.6%至3.09亿元,但归属于股东应占溢利亏损7850万元,同比扩大156.4%。

金融壹账通股价长期低迷是推动私有化主因。自2019年纽交所上市以来,美国存托股价格累计跌幅超95%,部分原因为结构性的低水平流动性、投资者信心减退及券商研报覆盖不足。同时港交所交易流通量一直偏低,流动性不足限制股份对市场参与者的吸引力,并影响其价格,以及股东在不对价格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大量买卖股份的能力。

更深层次的问题或在于业务结构的单一性。自2021年起,金融壹账通第三方收入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,大部分收入仍依赖平安集团体系。金融壹帐通在公告中坦言“未能切实扩大其第三方业务收入”,并继续作为“平安集团的专属公司营运”。

业内人士指出,这一依赖度制约了其独立发展空间。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,私有化或有助于金融壹账通更加聚焦内部业务运营,节约相关成本资源。

此外,一系列投资决策也拖累了金融壹帐通的表现。收购持续亏损的资产负债管理平台等举措,导致金融壹帐通2023年及2024年收入减少及经营现金流出现亏绌。尽管金融壹帐通已通过出售香港虚拟银行业务等措施重组业务,但效果有限。

“从核心驱动来看,其股价长期低迷、持续亏损、业务高度依赖平安集团关联收入且第三方业务增长承压,叠加海外市场对中概股的估值折价与监管收紧,使得私有化成为理性选择。”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对金融壹帐通而言,退市后或可摆脱季度业绩披露压力,更灵活地推进业务结构优化,集中资源深耕风控、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等高价值赛道,降低对单一关联方的依赖。

对于退市后的预计影响、后续业务的转型方向,金融壹帐通今日对财联社记者回应表示,目前公司私有化还在进行之中,根据相关法规,所有对外披露内容均以SEC网站和交易所公告为准。

私有化聚焦内部运营 迎合中概股回归大趋势

金融壹账通的退市轨迹折射出中概股金融科技企业的共同困境。2019年12月,金融壹帐通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,首次详细披露了VIE架构。2022年7月,通过“介绍上市”方式在香港交易所实现“双重主要上市”,成为首只以此方式登陆港股的金融科技中概股。今年3月,随着一纸私有化要约的发布,被誉为“金融科技第一股”的金融壹账通,正式披露了其退市计划。

王蓬博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此次退市本质是中概股金融科技企业在业绩压力、业务结构瓶颈与海外监管环境变化下的战略调整。“从行业视角看,这一事件印证了金融科技B端服务的盈利挑战与行业分化趋势,头部机构凭借资源整合能力加速整合,中小玩家则面临出清。”

私有化完成后,铂煜将直接持有金融壹账通100%股权。公开信息显示,私有化前平安集团通过附属公司合计持有约32.12%股份。

对于此次私有化的影响,经济学家、港股100研究中心顾问余丰慧对财联社记者表示,回归平安体系后,金融壹账通或可更紧密地整合生态系统资源,专注于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创新。同时,这一案例也为面临相似挑战的中概股企业提供了参考样本。

转载声明

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,本网站亦不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可靠性。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,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入市依据。凡据此入市者,风险和责任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。

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该文章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或者不希望被转载的,请发送邮件到website@citicsf.com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相关内容

为您推荐